傍怎么读(傍的读音和组词是什么)

5

最近发现一些视频在朗读宋代诗人汪藻《春日》时,把“人影渡傍”中的“傍”字读作bàng,这是不对的,略作辨析,以免以讹传讹。

该字宜读作páng。理由如后。

首先,古代,“傍”字常与“旁”通。例如,“是时丞相入朝,而通居上傍,有怠慢之礼。”(《史记·张丞相列传》)又如, “天地鬼神,临之在上,质之在傍,又安得因一摧折,自毁其道,以从于邪也!”(唐朝韩愈《与孟尚书书》)再如,“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,皆寂不闻人声,道傍庐舍,或灯火隐显,草木深郁,流水上激悲鸣,殆非人间之境。”(宋代苏轼《秦太虚题名记》)现代,一般辞书在“傍”字条下不仅列有bàng的读音,也同时列有páng的读音,并在此音下有“旁边,侧近”含义的词条。这说明“傍”与“旁”通用是古今常见用法。

其次,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七言律诗,“傍”字出现在颔联的对句中,必须合符平仄和对仗要求。就平仄而论,“人影渡傍鸥不惊”,若读bàng,应为仄声,那么与本句中“影”、“不”都为仄声,这样违背了同句中二、四、六字必须平仄相间的律法。同时与上句“野田春水碧于镜”中相对应的“水”字也同是仄声,又违背了联句间对应位置读音平仄相对(相反1)的原则。若读作páng,则为平声,就能符合句内相间、联间相对的格律要求。

从对仗来看,“傍”读作páng,释为“旁边、侧近”,为方位名词,与“渡”合起来构成名词性偏正性结构,而上句“春水”也是名词性偏正结构,刚好符合对仗中出句与对句对应结构、词性必须一致的规定。如果把“傍”读作bàng,其词性是动词,那么“渡傍”就是主谓结构,或者看成宾语前置,无论哪种情况,都不符合对仗的要求,而且在句意的理解上也令人费解。

可见本诗中“傍”应读作páng,把“傍”看成“旁”的通假字,解释为“旁边”是正确的。整句诗意可概括为:渡旁人影幢幢,鸥鹭翩翩,毫不惧人。这句寥寥七字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渡头春日和乐的图景。附宋汪藻《春日》:

一春略无十日晴,

处处浮云将雨行。

野田春水碧于镜,

人影渡傍鸥不惊。

桃花嫣然出篱笑,

似开未开最有情。

茅茨烟暝客衣湿,

破梦午鸡啼一声。

2023.11.17

最新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站长邮箱:121259802@qq.com

相关推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