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新说文解字] “需”部(需、儒、孺、懦、糯、濡、蠕)
需、儒、嬬、孺、懦、嚅、臑、䰑(髟/需)、擩、
糯、醹、繻、襦、瓀、鑐、㽭(田需)、
濡、燸、壖、礝、隭、曘、
穤、薷、檽、㹘(牛需)、羺、獳、蠕、
䞕(赤需)、
顬(颥)、䨲(需兔)、䰰(需鬼):
一、字源字形:
注:图片摘自网络。
二、含 义:
雨(yǔ):本义:从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。
而(ér):本义:古代大男人留的胡须。或某些草根的须。
需(xū):说文小篆字形为上“雨”下“而”。雨为“下雨”,而为“古代大男人的胡须”,本义:大小像大男人胡须似的雨。
久旱后,下一场像大男人胡须一样大小的雨是最需要的。“雨”表示“表述对象”,“而”表示“含义”。需与“须”同音,而且须通需。表示:需要、必须。重要。优良;良好。
下着像古代大男人胡须一样大小的雨,即“中等大的雨”。表示:中等。适中。合适。
零(líng)的含义:细雨。
〔霢(mài)霂(mù)〕:小雨。
霖(lín)的含义:久下不停的雨。
霪(yín)的含义:连绵不停的过量的雨。
《易经.需卦》里,作者借天下了中等量的雨是人们和动、植物生长的必须的需要,要持续不断地、全面地供给部下和百姓必须的、合理的需要(需求)。
以下为“需”的孳生字,表达相应的人、事、物、运动或状态:
1.儒(rú):思想、行为中庸的人。(注:即中等。适中。)
2.嬬(rú):1.柔弱。2.妾。3.妻子。(注:即中等。)
3.孺(rú):小孩子。(注:即比幼童大,但比成年小的孩子。)
4.懦(nuò):比较胆小。(注:即中等。)
5.嚅(rú):细语貌。(注:即像中等大的雨。)
6.臑(nào):人的上肢。羊豕曰臑,在人曰肱(gōng)。(注:即重要。)
7.䰑(髟/需):《正字通》俗“䰅(髟/頁)”字,面毛。(注:即古作“需”字。)
8.擩(rǔ):沾(zhān)染。(注:即水分中等。)
9.糯(nuò):粘(nián)性稻。(注:即有一定的粘性。中等。)
10.醹(rú):1.(酒味)醇厚。2. 味醇厚的酒。(注:即良好。)
11.繻(xū):细密的丝织品。(注:即像中等雨似的细密。)
12.襦(rú):短衣;短袄(ǎo)。(注:即中等长的衣、袄。)
13.瓀(ruǎn):似玉的美石。(注:即在石与玉的中间。)
14.鑐(xū):锁中的簧(竹/黄)片。(注:即重要。)
15.㽭(田需)(ruǎn):同(田耎)(ruán)。(:余地,隙地。)(注:即中等。)
16.濡(rú):沾湿。湿润。(注:即既不干燥,也不滴水。)异体字:渪,含义:沾湿。湿润。
17.燸(xū):热力熏炙(zhì)。(注:即火力中等。)
18.壖(ruán):古同“堧(ruán)”。堧:余地,隙地。
19礝(ruǎn):古同“碝(ruǎn)”,次于玉的美石。(注:即中等。)
20.隭(ér):古同“陑(ér)”,古地名。
21.曘(音殊):日色。
22.穤(nuò):同“糯”。《正字通》俗稬字。
23.薷(rú):1.木耳。2.用于“香薷”:草名,又名香葇(róu)。
24.檽:1.(ruǎn)1.1 黑枣。1.2 木耳。2.(rú)。梁上短柱。3.(nòu耨)。古书上说的一种树。構檽,木皮可染紫。
25.㹘(牛需)(rú):牛茎。牛名。
26.羺(nóu):胡羊。(注:即胡羊的毛细密。)
27.獳:1.(rú)。朱獳,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像狐狸而长有鱼鳍(qí)的野兽。2.(nòu)。发怒的(狗)。
28.蠕(rú):虫类爬行的样子;微动貌。(注:即比较慢。)
29.䞕(赤需):1.(rú)。火色。2.(yú)。《玉篇》色落也。又作渝。
30.顬(颥)(rú):〔颞(niè)颥〕头骨的两侧靠近耳朵上方的部位。耳穴动谓之颞颥。
31.䨲(需兔)(nóu):《玉篇》娩也。(注:即沾湿且不直,弯曲。)
32.䰰(需鬼)(rú):鬼叫声。(注:即声音中等。)
说明:我的汉字解释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,不适合中小学生们收看收听。但通过了浙江省版权局的版权登记,是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。
厉明忠 原创